银保监会:以“时间银行”命名App、公众号等行为已涉嫌违规
2023-04-21 09:39:50

4月19日晚间,银保监会发布关于“中国时间银行”有关风险的提示。近期通过日常监测,银保监会发现,个别网站发布“中国时间银行上市”等虚假信息,且有名为“时间银行”的移动应用程序(App)以公益养老为名目开展投资活动。

银保监会表示,从未批准设立“中国时间银行”,相关网站、社交平台、App等所称“中国时间银行”有关内容均为虚假消息,相关投资活动涉嫌违法犯罪。

同时,银保监会强调,以“时间银行”命名网站、App、微信公众号、自媒体账号等行为,已涉嫌违反相关法规中“未经国务院银行业监督管理机构批准……任何单位不得在名称中使用‘银行’字样”、“未经国务院银行业监督管理机构批准,任何单位或者个人不得设立银行业金融机构或者从事银行业金融机构的业务活动”的规定。

已有不法分子以“时间银行”名义从事集资诈骗活动

4月19日,记者以“时间银行”为关键词搜索看到,存在以“时间银行”命名网站、微信公众号等的情况;从内容传播来看,涉及“养老”或“老年人”主题的推文数量较多。

在某公众号内,记者看到一篇4月14日发布的、标题为《“时间银行”互助养老模式,让老年人的生活更有尊严!》的推文。该文章对“时间银行”互助养老模式进行了介绍:

“‘时间银行’提供的服务十分多样化,包括居家上门、生活照料、精神慰藉等共48项。每项服务都有对应的‘价格’,即所谓的‘时间币’,也就是以服务时长作为计价单位。需要服务的人可以通过线上平台按需下单,在志愿者的帮助下享受到服务。志愿者提供的服务时长将被转换成相应的‘时间币’,方便后续兑换其他服务。”

值得关注的是,当前已出现“时间银行”App设骗局“碰瓷”公益互助项目的事件。

据红星新闻报道,今年年初,50多岁的王女士被朋友介绍了一款名为“时间银行”的App,据称该项目系互助养老模式,只要在线上充值一定“时间币”就可以产生收益,“时间币”还能一比一兑换成人民币。王女士动了心,通过群链接下载App后开始认购“时间币”,并陆续投入了1万多元。出于有钱一起赚的心理,她还将这个项目推荐给几个朋友。后来她被告知该项目已涉嫌诈骗。

在王女士提供的资料和相关QQ群里,不止一次出现“民政局”等推行“养老服务”,积极筹备“时间银行志愿者协会”的文件,如《“时间银行”十四五规划(2021-2025)国家战略项目》(民发〔2022〕78号)、《关于设立<时间银行志愿者协会>的实施办法》(民发〔2022〕172号)等。

事实上,民政部办公厅已于2023年3月15日发布《关于警惕不法分子涉嫌伪造民政部文件等违法活动的声明》。

民政部声明,从未单独或联合印发过《“时间银行”十四五规划(2021-2025)国家战略项目》(民发〔2022〕78号)、《关于设立<时间银行志愿者协会>的实施办法》(民发〔2022〕172号)、《<关于建立时间银行线上云社区补贴制度>的通知》(民联发〔2022〕182号)、《关于设立“时间币(TIME)”奖励机制规范细则》、《<进一步完善中国时间银行全国统一建设标准>的通知》(民发〔2023〕198号);以上5个文件均系伪造。民政部也从未登记过名为“时间银行志愿者协会”的组织。

有关部门将常态化做好规范“银行”字样使用工作,整治违法违规行为

当前一些并非从事金融业务的工商企业使用“时间银行”“粮食银行”等带有“银行”字样的情况,银保监会已经关注到。

2022年12月2日,银保监会已会同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工业和信息化部、市场监管总局联合制定了《关于规范“银行”字样使用有关事项的通知》(下称《通知》)。

彼时,据银保监会有关部门负责人介绍,近年来,市场上频繁出现企事业单位、个人,甚至政府部门违法使用“银行”字样的情况。违法使用“银行”字样容易对社会公众造成误导,扰乱金融市场秩序,依法应当予以整改规范。银保监会及派出机构近年来查处了多起违法使用“银行”字样的案件。但是,由于我国《商业银行法》相关对应条文中对于“单位”“名称”等规定过于原则化,并且随着互联网行业的发展,当前出现了在微博、微信公众号、自媒体等网络平台上违法使用“银行”字样、引发公众误导的情况。有的地方推广公共项目平台时违法使用“银行”字样,并通过公开挂牌、媒体报道等形式进行宣传,社会影响恶劣。

“实际上相关名称完全可以用‘宝库’‘仓库’等其他名称替换,既满足合规要求,也不影响正常业务的开展。”银保监会该位负责人对此补充道。

对于违法使用“银行”字样的行为,按照《通知》的要求,将根据违法行为具体情况,依法进行行政处罚。涉嫌犯罪的,将依法将案件移送司法机关处理。

在4月19日晚上的风险提示中,银保监会表示,除下发《通知》以及在全国范围内开展违法使用“银行”字样专项清理整治活动外,银保监会还将会同有关部门常态化做好规范“银行”字样使用工作,清理虚假网络信息,整治违法违规行为,维护良好市场秩序。

这些年持牌金融机构的“打假”记

近年来,全国已出现多起涉嫌“假银行”的事件。

2022年5月26日,广东银保监局发布了一则《关于“中国平原银行”涉嫌违法行为的公告》。广东银保监局表示,在监测中发现部分网站、微信公众号等平台上出现“中国平原银行”相关网络信息;同时“中国平原银行”通过微信公众号等渠道收集消费者的身份、财产信息,办理开展相关业务。对此,广东银保监局郑重提示,银保监会及其派出机构未曾审批许可过“中国平原银行”筹备、设立并经营有关银行业金融机构业务,“中国平原银行”已涉嫌非法设立银行业金融机构、非法从事银行业金融机构的业务活动。

不独“中国平原银行”,2021年7月时,一家名为“红旗银行”的机构声称其“上海分行”挂牌成立,将开展所谓贷款融资、国际贸易结算等业务。同时还在网上散布消息称“在不久的将来,红旗银行代表处将分布全球”。

这一机构很快遭到多地银保监局“打假”。上海银保监局、深圳银保监局、广东银保监局先后发布公告,郑重提醒金融消费者:“红旗银行”及其所谓分支机构、代表处均未获得金融业务许可,属非法金融机构。

2021年3月,海南银保监局也曾发布《关于警惕非法使用“银行”字样公司经营活动的风险提示》。海南银保监局发现,海南养老银行股份有限公司、中国养老银行股份(海南自贸区)有限公司、世界养老银行(海南自贸区)有限公司,这3家公司在名称中非法使用“银行”字样并从事有关活动。海南银保监局明确指出,上述3家企业均未获得金融监管部门发放的金融许可证。海南省市场监督管理局已于2019年3月24日收回上述企业的营业执照。

这种“李鬼”不独银行有,其他类别的持牌金融机构也存在。

2023年2月11日下午,江西省金融监管局官方公众号发布了一则金融风险提示显示,近期,经排查发现在该省吉水县八都镇注册设立的5家企业名称中含“消费金融”字样公司,分别是:江西壹分钱消费金融有限公司、江西中发消费金融有限公司、江西中亲消费金融有限公司、江西中泰消费金融有限公司、江西中安消费金融有限公司。

吉水县处非办、吉安银保监分局吉水监管组以及吉水县市监局初步核查发现,上述5家含“消费金融”字样的公司,均无实际办公场所,且未经有权机关依法许可,属于非法金融机构;相关主体已涉嫌擅自设立金融机构的违法犯罪。


来源:新京报贝壳财经/黄鑫宇







相关热词搜索:时间银行,违规活动

上一篇:银保监会:从未批准设立“中国时间银行” 相关投资活动涉嫌违法犯罪
下一篇:付款码添加隐私保护功能,扫码支付骗局已有最新防范动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