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金融》|推进金融科技产业“三融合”
2022-08-18 10:17:11

国家“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明确提出,要构建实体经济、科技创新、现代金融、人力资源协同发展的现代产业体系。金融是实体经济的血脉,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产业是现代经济的根基,科学把握金融发展、科技创新、产业升级的客观规律,进一步加强金融、科技、产业融合互动,实现金融要素、科技资源和产业需求的有效对接,对增强国家自主创新能力、推动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金融、科技、产业融合互动主要路径


从实践看,金融、科技、产业的融合互动是一个动态渐进的系统性工程,应按照“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围绕创新链完善资金链”的主线,强化多链协同发展、科学布局,促进技术、资本、人才等创新要素向产业现代化重点领域集聚,为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强大动能。
一是沿着“金融—科技—产业”路径,着力形成以服务科技创新和产业现代化的科技金融生态体系。发展创业投资,完善多层次资本市场,创新科技信贷、科技保险、投贷联动,完善金融支持科创企业的风险补偿和分担机制,为科创企业等提供更加综合的金融服务。其中,金融对产业的促进作用,既表现为直接向特定科技产业发展提供金融服务支持,促进产业人才、资本等要素资源高效配置,优化产业结构,又表现为通过支持底层技术研发产生溢出效应,辐射其他产业,促进产业现代化水平整体跃迁(见图1)。



二是沿着“科技—金融—产业”路径,着力形成支撑金融数字化与产业现代化的金融科技生态体系。运用现代科技成果改造或创新金融产品、经营模式、业务流程,助力金融提升服务产业发展的能力和普惠水平。比如,通过将云计算应用于支付结算领域,提升瞬时高并发交易处置能力,能够有力支撑电子商务等产业主体业务经营需求;通过人工智能在家禽牲畜养殖领域的应用,便利养殖户享受保险、抵押融资等服务,有助于增强金融服务三农能力;通过区块链、物联网等在供应链产业链融资领域的融合应用,及时动态记录链上企业资金流、信息流、商流、物流等信息,可以提升金融机构对链上企业经营情况和风险态势的感知能力,畅通供应链产业链运行。


我国金融、科技、产业融合互动现状


从“金融—科技—产业”和“科技—金融—产业”这两条路径考察,我国金融、科技、产业总体呈现融合创新和良性互动的特征:涵盖组织体系、市场体系、政策支持体系和配套服务体系在内的科技金融生态体系日益完善,对科技创新和产业现代化的服务能力不断增强;以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区块链、隐私计算、物联网等数字技术为关键驱动的金融科技生态体系加速成熟,对金融数字化与产业现代化的支撑水平持续提升。但与此同时,无论是科技金融生态体系,还是金融科技生态体系,仍然面临一些现实困难和挑战,金融、科技、产业融合互动存在若干堵点痛点,需要采取针对性手段加以解决。


科技金融生态体系方面


科创企业是科技创新的重要载体和前沿阵地,具有高成长、高风险、轻资产等特点,在其种子期、初创期、成长期、成熟期、衰退期等企业生命周期的不同阶段,需要与其生产经营特征相匹配且涵盖风险投资、信贷、保险、租赁等多层次的金融支持。为更好地服务科技创新和产业现代化,有必要从生态的高度建立包括组织体系、市场体系、政策支持体系和配套服务体系在内的科技金融生态体系。近年来,在科技主管部门和金融管理部门的共同推动下,我国科技金融生态体系建设取得积极成效。


一是中央和地方政策支持效果显著。经过多年的发展和完善,我国科技金融逐步形成了“自上而下顶层设计”与“自下而上区域创新”联动推进的格局,在政府性引导基金、政府性担保、税收优惠等激励措施推动下,涌现了以北京中关村、上海张江、武汉东湖、江苏苏州等为代表的一批具有鲜明区域特色的科技金融发展模式。


二是科技信贷专营服务机构逐步完善。截至2021年底,全国银行业机构设立科技支行、科技特色支行、科技金融专营机构959家;通过创新开展科技信用贷款、知识产权质押贷款、股权质押贷款、应收账款质押贷款、商业票据质押贷款等业务,全国银行业金融机构科技型企业贷款余额较2021年初增长23.2%,比贷款平均增速高12.1个百分点。


三是科技保险业务有序发展。贷款保证保险、专利权质押保险、产品研发责任保险、关键研发设备保险、营业中断保险、首台(套)重大技术装备保险、新材料首批次应用保险等保险产品不断完善,对促进企业创新和科技成果产业化发挥了积极作用。


四是资本市场和创业投资对科技创新的支持不断增强。目前,我国已逐渐形成由主板、创业板、新三板、科创板和区域性股权市场等构成的多层次资本市场,创业投资市场规模位居世界前列,大批成长型创新创业企业驶入发展快车道。截至2021年底,创业板试点注册制下新上市企业达262家;82家公司登陆北交所,总市值为2700余亿元;新三板挂牌公司达6932家,总市值超过2万亿元;科创板上市公司达377家,总市值达5.6万亿元。


五是配套服务体系持续优化。科技企业孵化器、众创空间、大学科技园等创业孵化机构运营更加规范有效;科技金融创新中心、自主创新示范区、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的产业聚集效应明显;知识产权评估交易、技术转让服务、科技金融服务对接等领域的中介机构和服务平台作用日益显现,为科创企业获取资金、人才、技术、市场、场地提供了更加便利的服务。


但同时也要看到,我国科技金融生态体系建设仍然面临诸多挑战,突出表现为:科创企业评价体系仍不完善,科技金融产品服务同质化,金融机构“敢贷、愿贷、能贷、会贷”长效机制有待进一步深化,资本市场和创业投资服务支撑力度仍需加强。


金融科技生态体系方面


当前,全球正迎来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数字化浪潮蓬勃兴起,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区块链、物联网等技术加速演进并在金融领域得到广泛深入的应用。金融科技作为数字化时代下金融与科技深度融合的产物,给金融功能的实现形式、金融市场的组织模式、金融服务的供给方式带来了深刻影响,在促进金融数字化转型和产业现代化发展方面发挥着积极作用。近年来,在相关各方的共同努力下,我国金融科技应用与发展取得了积极进展。根据中国互联网金融协会课题组构建的金融科技发展指数排名,中国的指数得分为88.71,仅次于美国(90.79),位列二十国集团所有国家第二名。


一是金融机构数字化转型迈入快车道。近年来,我国金融机构信息科技投入持续提升。2020年,银行、证券、保险机构的信息科技总投入分别为2078亿元、263亿元和351亿元,同比增长均超过20%。


二是金融科技监管规则和创新监管工具深入实施。截至2022年6月底,我国已有167项金融科技创新应用“入盒”测试或进入公示阶段,60%以上的项目涉及小微企业融资、农村金融服务等领域,服务产业发展和实体经济的导向明显。


三是数字化渠道对金融消费者的覆盖面和便利性不断提升。截至2021年底,我国网络支付用户规模增至9.04亿人,金融类APP下载总量超过900亿次,完成中国互联网金融协会自律备案的APP达1800款。


目前,我国金融科技生态体系建设面临的突出问题是:新兴业态监管和长尾消费者保护难度大,多重风险交叉叠加效应增强,金融数据治理和融合应用不足,产业链供应链安全可控水平有待进一步提升,金融科技与产业结合尚不够紧密。


政策建议

加强政策协调


政府部门应当继续完善顶层设计、统筹规划、组织协调、环境优化等工作,在金融、科技、产业融合互动机制建设过程中发挥引导作用,重点推动金融政策、科技政策、产业政策协同发力。建议进一步发挥和扩展“促进科技和金融结合试点工作”等部际协调机制作用,实现政策规则有机衔接、政策信息及时共享、政策工具协同部署、政策力度科学适当。同时,充分利用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国家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示范区、科创金融改革试验区等载体,加强中央与地方的政策贯通和落地,打造科技、金融、产业融合互动领域可复制可推广的典型经验和样板地区。


夯实基础设施


在平台联通方面,促进各类科技金融综合服务平台、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平台、金融科技产用对接平台、产融合作平台、知识产权公共服务平台等重要平台在依法合规前提下以多种方式加强互联互通。同时,在部分正外部性强、规模效应突出的领域通过区域平台升级或新建平台等方式,探索建立统一的全国性平台。


在标准互通方面,探索建立既符合国家总体战略又体现区域产业特色的科技创新型企业认定标准,加快建设科技信贷、科技保险、知识产权金融服务等领域标准体系,出台人工智能、大数据、区块链、隐私计算、网络安全等领域金融科技标准和相应检测认证规范,降低融合互动的摩擦成本。


在数据打通方面,依托公共信用信息平台、“信易贷”平台,实现公共事业缴费、社保、公积金、海关、仓储物流等科技型企业信息的归集共享;深入推进人民银行金融数据综合应用试点,探索运用隐私计算技术加强跨机构、跨市场、跨区域的科技数据和金融数据融合应用;有序开展科技金融专项数据统计和监测评估,推动完善金融科技信息披露和创新自声明机制。


在市场畅通方面,按照加快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的要求,推进动产和权利担保的统一登记,依法发展动产融资;建立健全全国性技术交易市场,完善知识产权评估与交易机制,推动各地技术交易市场互联互通;完善科技资源共享服务体系,推动重大科研基础设施和仪器设备开放共享;加快培育数据要素市场,推动数据资源开发利用。


推进专项工程


促进金融、科技、产业深度融合和良性互动,涉及面广,工作任务多,需要综合考虑国家战略规划、改革发展重点、已有基础条件、工作撬动效应等因素。建议重点推进知识产权金融服务、金融科技支持智能制造、绿色金融科技、数字供应链金融和金融科技赋能乡村振兴五个专项工程。


在知识产权金融服务专项工程方面,推动制定知识产权资产评估国家标准,建立知识产权资产评估机构库、专家库和项目数据库;制定知识产权交易和流转的配套规则,建立统一知识产权交易市场;开拓知识产权处置、流转的有效途径,探索集中拍卖、第三方收储等多元化知识产权处置机制;引导金融机构充分利用单列信贷计划和优化不良率考核等监管政策,建立符合知识产权特点的尽职免责和容错纠错机制,在风险可控的前提下扩大知识产权融资和保险规模,提供差异化的知识产权金融服务产品。


在金融科技支持智能制造专项工程方面,推动贷款服务中心、银企对接系统、小微企业金融服务平台等平台系统协同发力,促进金融机构与智能制造重点企业建立专项对接机制和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加强对制造业企业生产经营活动有关数据的采集和整理,推动建设工业互联网大数据中心体系,探索工业互联网大数据与金融服务的数据融合应用机制,有效夯实金融科技支持工业互联网和智能制造的数据基础;依托工业互联网重点企业、制造业龙头企业、供应链核心企业等信用优势,创新数字供应链金融、融资租赁、债券融资、投贷保联动、创业投资等金融服务和产品。


在绿色金融科技专项工程方面,加强绿色金融标准体系建设,研制绿色金融科技有关标准规范;进一步丰富和完善绿色信用信息体系,夯实绿色金融发展与监管的数据基础支撑;推进绿色金融综合信息服务、碳金融产品交易、环境权益交易、抵质押登记公示等各类信息基础设施建设;鼓励支持从业机构围绕绿色经济活动需求和绿色金融业务难点,以ESG分析、绿色评级、环境风险管理等场景为重点,推动数字技术的深度应用。


在数字供应链金融专项工程方面,按照“急用先行、共性先立”的思路,围绕数字凭证交易流转、数据确权与交易定价、商业汇票信息披露、区块链技术应用等重点领域,进一步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和规章制度;优化各类供应链金融、产融合作、银企对接、应收账款融资服务、供应链票据等平台系统功能和服务,提升全链条金融服务效率和水平;支持数字供应链金融在新一代信息技术、新能源新材料、生物医药、绿色产业、养老产业、乡村振兴等国家战略新兴产业和政策鼓励领域的应用,因地制宜研发特色化、多样化数字供应链金融产品和服务。


在金融科技赋能乡村振兴专项工程方面,充分发挥金融科技赋能乡村振兴示范工程和金融科技创新监管工具作用,建立完善农村信用信息服务平台,推进各类数字技术在涉农金融数据采集和共享等方面的应用,推动农业产业数据与政府部门数据融合共享应用;加强涉农金融数据采集、基础设施建设、产品研发、运营服务等重点领域标准体系建设;聚焦高科技农业、生态休闲农业、智慧农业、农产品电子商务、农户日常消费等场景,开发更多兼具成本可负担性和商业可持续性的涉农金融科技产品和服务。


来源:《中国金融》杂志/中国互联网金融协会副秘书长

相关热词搜索:金融科技

上一篇:我国公布新一代首批人工智能示范应用场景
下一篇:中国人民银行副行长范一飞:标准是赋能金融数字化转型的技术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