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我国数字经济的高速发展,为金融科技技术的创新和应用,提供了巨大的发展空间,而金融业数字化转型的持续推进,也构成产业数字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推动数字经济的持续蓬勃发展。展望未来,在数字技术不断发展的浪潮下,金融服务实体经济将越来越多地应用金融科技,金融科技也将持续作为连接数字技术与实体经济的连接器,推动数实共生、数实融合发展。
当前,数字经济高速发展,推动了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治理方式的深刻变革。金融业是产业数字化转型中的重点行业之一。金融科技不仅提升了金融服务的效率,还带来了智能支付、智慧网点、数字化融资等新模式,提升了金融服务的覆盖度和普惠性。在数字经济下,金融科技将推动数据要素价值的发挥,让“金融活水”更加精准地流向实体经济和普惠群体,促进经济的高质量发展。
现实背景
数字经济是以数据资源为关键要素,以现代信息网络为主要载体,以信息通信技术融合应用、全要素数字化转型为重要推动力,促进公平与效率更加统一的新经济形态。数字经济的高速发展为金融科技的发展和应用提供了广阔空间。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高度重视发展数字经济,将其上升为国家战略。2021年10月,中共中央政治局就推动我国数字经济健康发展进行第三十四次集体学习。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在主持学习时强调,要充分发挥海量数据和丰富应用场景优势,促进数字技术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赋能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催生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不断做强做优做大我国数字经济。2022年第2期《求是》杂志刊发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文章——《不断做强做优做大我国数字经济》。文章强调,综合判断,发展数字经济意义重大,是把握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新机遇的战略选择。2022年1月,国务院印发《“十四五”数字经济发展规划》(以下简称《规划》),明确了“十四五”时期我国推动数字经济健康发展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发展目标、重点任务和保障措施。
近年来,我国数字经济发展势头强劲,根据中国信通院数据,我国数字经济规模已连续多年高居世界第二位。从2012年至2021年,我国数字经济规模由11万亿元增长到45.5万亿元,在国内生产总值(GDP)中所占比重由21.6%提升到39.8%,电商交易额、移动支付交易规模全球第一,数字经济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更加稳固、支撑作用更加明显。数字经济结构中,产业数字化规模占比81.7%,产业数字化引领产业转型升级。其中,金融数字化是最具代表性领域之一,也是《规划》中产业数字化转型的重点行业之一。
一方面,数字经济推动了金融科技需求升级。数字经济既依赖于数字基础设施等数字环境的支撑,也促进了数字环境的改进和数字化公共产品的发展。现有金融体系是基于工业经济的发展模式而建立的,数字经济时代必然呼唤金融体系的改革创新,其中金融服务数字化是应有之义,金融科技应运而生。金融科技是技术驱动的金融创新,旨在运用现代科技成果改造或创新金融产品、经营模式、业务流程等,推动金融发展提质增效。数字经济时代下,客户对方便、快捷、多模、互动、智能、安全的数字化体验有了更高的需求,也推动了金融科技的持续深入创新,通过数字技术的应用扩展金融服务的广度与深度以及应对风险的能力,顺应加强金融监管和银行业高质量发展的要求。
另一方面,数字经济推动了金融业的数字化转型。对于金融产业而言,数据要素的核心在于提升资源配置效率,降低信息不对称,提升风险定价能力,优化资源配置效率。数字经济和信息技术的发展,特别是企业数字化转型为金融业提供了更丰富的大数据资源,为金融精准服务能力的提升提供了支撑。在C端(消费者、个人用户),数字金融通过深入数字生活,以衣食住行产销购获取场景和流量,提供互联网支付、理财、信贷和保险等,随时随地服务长尾客群。在B端(企业、商家),数字金融通过定位数字产业,通过商业支付、理财、信贷、保险、供应链金融、代理记账等为中小微企业客群提供金融和财税等高频服务,提升金融服务的普惠性。
应用与实践
(一)政策层面
金融科技发展规划的发布以及金融科技技术标准和监管框架的迅速完善,也进一步推动了金融机构的金融科技布局。中国人民银行于2019年和2021年两次发布《金融科技发展规划》,为金融科技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指引。2019年12月,中国人民银行启动金融科技创新监管试点工作,探索构建符合我国国情、与国际接轨的金融科技创新监管工具。此外,在促进金融科技发展的同时,金融领域的技术标准和监管框架也在迅速完善,《金融科技产品认证规则》《金融标准化“十四五”发展规划》等文件陆续发布。2022年1月,银保监会印发《关于银行业保险业数字化转型的指导意见》(银保监办发〔2022〕2号),进一步推动金融机构的金融科技布局。这一阶段,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技术快速发展,行业对技术的理解愈加深入,不仅将金融科技深度应用于获客、风控、贷后管理、客户服务等环节,部分公司也开始探索纯技术输出。在政策的推动下,金融科技在规范中创新发展,推动了金融新业态、新场景的加速创新发展以及金融服务流程和业务运营链条的全面改造,为金融业高质量发展提供了重要支撑。
(二)技术层面
近年来,各类机构积极围绕金融行业布局人工智能、区块链、云计算、大数据等技术,金融科技能力持续提升。在“ABCD”的加持下,大数据风控、智能客服机器人、智能理财等金融新业态不断涌现,分布式架构转型加速推进,金融机构经营模式和服务模式正发生深刻变革。
从金融机构科技投入来看,2012年,我国银行业、保险业、证券业信息技术投入分别为669.56亿元、73.60亿元和51.88亿元;2020年,则已分别达到2078亿元、351亿元和239.93亿元,总额相较于2012年增长超230%。根据赛迪顾问数据预测分析,我国金融科技市场规模2022年将达到5423亿元,增长率与2021年的17%大致持平。从金融科技专利成果来看,据《2021中国金融科技专利技术报告》统计,2016年至2020年,已有1.7万余家企业在我国申请了金融科技相关专利,总数已超9万项。
在金融科技顶层设计出台,金融科技各项法规制度发布等因素叠加下,金融科技行业迎来“稳健发展大年”。在金融科技发展的过程中,数据采集、存储和运算量级成倍增加,业务不断迭代升级,带来了金融产品和业务模式的进一步创新。
1.移动支付。支付业务是综合金融体系的入口,从互联网金融产业的发展历程来看,移动支付是发展最早、模式最为成熟的细分领域之一。中国支付清算协会发布的《中国支付产业年报2022》显示,2021年,我国商业银行共处理移动支付业务1512.28亿笔,金额为526.98万亿元,分别是2012年的282.67倍和228.13倍。同期,非银行支付机构处理移动支付业务9960.03亿笔,金额为359.49万亿元。目前,移动支付遍及人民生活的各个方面,凭借着便捷、高效、安全等特点深入人心,成为国人的主要支付工具之一。2021年,我国移动支付普及率已达86%,居世界第一,移动支付业务高普及率及低费率有力支持了我国小微经济的良好运行和新经济、新业态的高速发展。与此同时,移动支付业务是“流量+场景”这一体系的切入口,亦是其综合金融服务这一商业模式的起点,积累了规模广、黏性高的C端用户流量和B端商业场景。当前,以C端驱动的移动支付已步入稳步增长期,而产业支付正伴随着产业互联网而崛起。
2.人工智能+金融。人工智能技术的应用,广泛影响了金融业务的各个环节。应用机器学习、知识图谱、生物识别等典型人工智能技术,智能营销、智能识别、智能理财、智能风控、智能客服等业态不断创新升级,提升了金融业务的处理效率,降低了金融服务的门槛。例如保险行业应用人工智能技术,探索应用App客户端、远程查勘定损系统等,实现移动展业、智能调度及非现场查勘定损。
3.区块链+金融。区块链技术的应用,触发了跨境支付、数字供应链金融等业务的升级,为小微企业信贷难题的解决提供了新思路。应用区块链不可篡改的特征,区块链存证、智能合约、分布式账本等在金融场景的应用,在提升运营效率、改善用户体验、扩展业务规模的同时,降低了成本、控制了风险。近年来,各金融机构借助区块链技术进行了普惠金融领域的探索实践。比如乡村振兴业务中,银行通过供应链金融的应收应付数据,可以为涉农企业、农户等进行精准数据画像,评估授信额度。
4.云计算+金融。云计算技术的应用,推动了金融机构信息技术(IT)架构从集中式向分布式的转型。分布式架构具有体系开放、低成本、低耦合、扩展性强等特点。云计算的服务模式包括软件即服务(SaaS)、基础设施即服务(IaaS)、平台即服务(PaaS)三部分,通过改善数据架构实现云端管理。云技术缩短新产品开发和面世的时间,将金融机构的IT运营成本降低30%以上,使机构能够迅速、轻量实现数字化转型。
5.大数据+金融。大数据技术的应用,将更丰富的行为数据纳入分析体系中来,实现了更精准的用户画像刻画以及风险评估,在为用户提供个性化服务的同时,为缺乏金融体系历史数据的信用白户、小微企业以及涉农企业的信贷风险评估提供了解决方案,提高了金融服务的覆盖面和普惠性。在保险行业,基于数据共享技术建设的行业车险平台,已成为支持车险业务发展的重要基础设施,能够实时为行业提供全面的信息共享服务。
发展趋势
(一)数字员工
数字员工一般是指具有虚拟外形的数字化人物,除了拥有人的外观、人的行为外,还有一定的思维、思想,具有识别外界环境、与人进行相互沟通交流的能力。数字人集成了多模态人工智能(AI)的技术,具备角色分身的能力,它可以同时承担客服、销售、理财顾问,甚至审核员、培训师等多重的角色,以一人服务千人万人,帮助金融机构服务突破时空和场地的限制,随时随地面向客户提供一种有温度的服务,可以大幅提高用户的满意度。
虚拟数字员工的这种交互体验,最大的好处是极大地提高了互联网形态下用户难以拥有的“在场”的体验感,在交互当中能够让人有亲近感、没有距离感。数字员工的实质是一种机器人流程自动化。由于金融工作标准化程度较高,存在大量的重复性、低价值的工作,例如整理大量的客户数据信息单等,如果仅依靠人工操作,工作效率将大大降低。而数字员工则可以通过配置自动化软件,实现“看懂文字、听懂语言、做懂业务”,并自动化地执行业务流程,帮助金融从业者从繁琐重复的工作中解脱出来,进而专注于业务流程中有更高价值的事情。
(二)全真银行
全真银行是非接触式服务需求增长和全真互联技术成熟两方面共同作用的结果。全真互联包括了大数据、区块链、人工智能、3D引擎等一揽子的技术,能够将物理世界的人、信息、资源以一定的比例映射到数字世界当中,建立一种泛在的连接,实现一种数实融合,让业务从“在线”到“在场”,全面提升客户的体验。全真互联也正在应用到金融行业,随着虚拟现实技术(VR)、增强现实技术(AR)的不断成熟,多家商业银行基于全真互联、元宇宙背景下推出了数字经理人、发布虚拟3D营业厅。
虽然全真银行尚处萌芽阶段,短期内银行对于全真的布局以技术储备和场景探索为主,但长期来看,现实世界中的金融活动均可数字化、全真化,因此全真银行未来空间广阔。当前,布局“数字员工+空中营业厅+远程银行+IP数字原生资产”的全真银行,成为银行提升用户体验的重要方式,在贷款的面签、AI双录、智能理财方面有很多应用场景,帮助商业银行打造了一种服务无处不在的体验。另外,虚拟营业厅技术的发展,也会促进远程银行服务的长足进步。银行服务从原来“坐商”升级为“行商”,这是未来商业银行、金融机构在元宇宙、全真互联背景下的重要应用和探索。
(三)量子计算
量子计算是量子技术最主要的应用之一。量子计算机拥有远超经典计算机的计算能力,在完成机器学习任务、解决复杂网络问题等方面,都表现出了独特的速度优势。近年来,随着金融行业数据信息体量不断增加,提高算力的同时又能降低能耗是行业亟待解决的关键问题。量子计算在金融领域的应用,对于提升“ABCD”技术在金融领域的应用价值具有显著的贡献,构成金融数字化未来进一步发展的重要基础。
第一,量子计算能够加速机器学习,在银行智能化的典型场景,如反洗钱、客户识别、信贷风控、智能客服、智能投研等领域,有效加速大规模神经网络中的深度学习,拓展其数据处理速度和处理量,从而进一步提高金融智能化水平。第二,量子计算的应用,能显著增强金融区块链的并发能力,解决制约区块链发展的重要瓶颈。第三,量子计算能有效拓展金融云的处理能力,在短时间内重新优化调度云服务资源,并满足数据计算需求,极大增强金融云的应用效率。第四,量子计算能够大大提高金融机构在优化算法方面的求解能力,提高金融机构在处理高频交易、对冲、定价等方面的能力。因此,量子计算对于金融行业各领域将带来全新的改变,具有广阔的创新空间和市场前景。
相关建议
(一)进一步释放金融科技潜力为实体经济服务
在政策层面,营造有利政策环境,出台金融科技重点领域引导政策。在供应链金融、大宗商品、电子商务、企业支付、涉农金融等应用领域,以及应用程序编程接口(API)、区块链、机器学习等技术应用,充分释放金融科技深层价值。在渠道层面,释放多渠道叠加效应,提升小微企业纾困政策实施效果。多样化形式传递纾困政策信息,提升政策传播精准度。探索“云量贷”等数字化转型中的金融供给,发挥“政-金-数-产”四方联动作用。在方式层面,需要以“新基建”为契机,全力建设均等化新型基础设施体系,实现数字金融服务普惠共享。
(二)增强金融机构与科技企业的协同合作
金融数字化的最佳路径选择在于金融机构和科技企业的协同合作,假如二者相互独立,既不能构建金融生态圈也不能实现技术的效益最大化。科技公司往往缺少金融经营理念,如果从事金融业务,一方面,因未获得金融牌照,开展金融业务会受很大限制;另一方面,由于对金融了解不够深入,即使拥有强大的数据和技术能力,亦不一定能够准确把握金融业务的核心要点和本质,反而因资产规模扩张增加了运营风险。P2P等“互联网金融”模式所暴露出的风险充分说明,部分企业在不具备金融资质或能力的情况下从事金融业务,往往面临“断崖”的风险。
(三)深化数据资产运营,推进金融数字化转型
数据要素是金融科技发挥作用的基础,深化数据资产运营,能够让数据要素发挥更大价值,全方位推进金融的数字化转型。一是产品服务数据化。银行要加快建设全行数据资产管理平台,实现数据资产的集中管理、深度挖掘和交叉应用;打造对非结构、半结构、流式数据等差异化数据的处理能力;将数据源作为重要的战略资源和业绩指标,建立相应的管理机制。二是架构体系开放化。银行需要在应用层对账户管理、支付结算、贷款融资等业务进行标准化封装,实现开放输出能力;在平台层立足模块化理念,建设企业级分布式服务框架,培养与云计算相适应的技术能力;在设备层加快云计算基础设施建设,适应互联网环境下银行业务对计算资源弹性变化和快速部署的需求。